单县青年返乡创业 借力电子商务平台让粉条“走”向全国
时间: 2024-06-27 11:11:25 | 作者: 超细粉加工设备
产品特点
)刘仰勇是单县曹庄乡谢庄村刘庄村人,2016年返乡创业创办了单县山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主要经营红薯粉条,粉条产量稳定在每年10万斤以上,并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把家乡粉条卖到了全国各地。
刘仰勇出生于1982年,2004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专业, 2006年开始到杭州工作,2011年起先后创立杭州锦泰来房地产代理有限公司、杭州耀威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杭州楼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目前主要是做产业园区、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的运营管理和招商工作。
在杭州工作、生活和创业的经历,让刘仰勇对家乡的发展也有着持续的关注,为家乡的停滞不前、农村的空心化深感忧虑。“农村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布局和发展,农村之所以逐步空心化,最终的原因就是产业的空心化,没有产业人们就没收入,只能外出打工,有能力的走出去,农村就更显落后。”刘仰勇说,“销售经营渠道的匮乏,农民技能的缺失也使一些本地的特色产品无法销售出去。”
2016年5月12日,曹庄谢庄村腾讯“为村”平台上线,“为村”作为一个崭新的平台,不仅加深了村民之间的沟通联系,更为村民提供了一个新的销售途径。
“‘为村’平台上线后,我便想着能够最终靠加工农产品,把农村的产业链从原来单纯的农产品种植出售原材料改变成从生产基地到加工基地到销售网络的全产业链,再借助‘为村’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等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把东西卖出去,来增加农民的收入。”刘仰勇对大众网记者说,于是他毅然回乡创业,创办了山东单县山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单县山屋食品有限公司位于曹庄乡魏刘庄村,2016年开始建设厂房,2017年正式生产,目前有厂房800多平方,主营红薯粉条,粉条产量稳定在每年10万斤以上。
据据刘仰勇介绍,纯工坊红薯粉条是山屋食品定位打造的第一款纯粹的安全食品,原材料百分之百由红薯加工而成,不掺杂其他劣质淀粉,不添加任何化学物质。而且,在红薯的品种选择、种植环境及生产中的水质和所有的环节进行全方面考察,确保粉条的品质。
“为村”平台上线后,刘仰勇做了村里“为村”管理员,借助“为村”平台“村有好货”和“供求平台”这两个板块宣传推广自己的红薯粉条。针对网上销售的独特性,刘仰勇设计了产品包装,使其更利于长途运输,同时他利用“为村”中的分销功能鼓励村民加入到他的销售团队中,既提高了销量也提高了村民的收入。
“一个月的时间,我通过“为村”平台就卖出去200多箱粉条,真的很惊讶。”刘仰勇高兴地说,在“为村”上推介,产品能直接对接全国的“为村”用户,省去了大笔宣传费用,还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单县山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以来,刘仰勇积极和济南农科院联系,寻找好的红薯品种,并鼓励村民种植。同时,他还鼓励合适的劳动力到工厂就近就业,还可以优先成为山屋食品的经销商。“我们和济南农科院合作,他们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为农民提供优质红薯品种,签定种植合同,并且我对村内种植的红薯给予保护价购买,统一收购。”刘仰勇介绍道,“红薯亩产约6000-8000斤,收入在2400-3200元。”
大众网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粉条的生产和销售季节性强,主要是霜降以后到过年那一段时间集中生产和销售,山屋食品去年的生产产量在10万斤左右,吸纳务工人员约15人,月工资在3000元以上。
“我丈夫外出打工,孩子在城里上学,我平时在家照顾老人,有很多空余时间。”村民刘爱凤和记者说,刘仰勇的粉条加工厂建成后,她就去厂里做了一名操作工,大幅度提升了她的收入。业余时间,她则通过“为村”平台协助刘仰勇推销厂里的粉条,提高了山屋粉条的知名度。
刘仰勇表示,红薯粉条为公司的第一个产品,下一步他计划逐步根据当地特色产品做加工,延伸产业链,带动当地产业发展。
据了解,刘仰勇已经组织了人员学习辣椒酱和豆腐生产有关技术,2018年下半年试做,计划2019年开始做正式生产。花生油方面已经在考察相关机器设备,计划2019年开始生产。“所有的产品生产我们都会按照绿色健康安全食品的标准来做,坚决坚持以品质为第一要求。”刘仰勇说。
除了食品公司以外,刘仰勇还联合杭州单县返乡创业服务站做了关于村庄面貌改善的计划,把一个村按照一个园区的思路进行打造,发展合作社,利用闲置土地和房屋种植果树,养殖羊、鸡、鸭、金蝉等,提升村庄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带动就业,促进发展,逐步建立地方产品特色品牌。
工程案例
相关设备